close
看護 論文 高科技人力不足?
現階段高科技人力不足.卻同時面臨高失業率.造成以上衝擊的原因為何?應如何解決?
「未來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座談會摘要過去數年來,產業結構變動快速,高科技產業所佔比率提高,傳統製造業式微。在此同時,台灣的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自89年4月的2.78%,一路攀升至90年10月5.33%的歷史高點,而今年(91年)上半年雖有趨緩,但5月失業率仍高居5.02%,其中青年失業率達11.17%,為各年齡層之首。許多畢業生苦於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除全球景氣衰退外,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亦是主要原因,亦即當產業結構朝向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發展,台灣的勞力結構調整速度無法滿足產業結構的迅速變遷。許多高科技廠商都面臨找不到合適人才,而許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一個高科技人才的養成需要多年的培養,對於學生而言,最好能在選擇學習領域之時,就考慮到未來新興產業的需求問題。對企業而言,只有新人才不斷產生,才能維持產業的競爭力。因此,提供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供青年學子選擇就業方向應為重要課題。過去四十年,我國製造業各業之變化情形。早期,民生工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在60年代紡織、成衣業扮演重要角色,70年代消費性電子部份逐漸發展,到86年之後化學、精密機械及資訊電子位為主流。若進一步深入探討人力結構變化,1989年至1999年製造業總僱用人數減少28.8萬人,其中高技術人力部份成長25.5萬人,低技術人力則衰退54.4萬人。其中低技術人力部份以民生工業減幅最大,減少36萬5千人;化學工業減少15萬6千人。高技術人力部份,資訊電子產業增加12萬5千人,金屬機械產業增加8萬8千人。若從製造業擴大到工業、甚至到服務業,則類似的狀況仍然維持。在過去十年,製造業總僱用人數減少28.8萬人,其中高技術人力部份成長25.5萬人,低技術人力則衰退54.4萬人。在工業部份,營造業因重大工程的推動,受僱人數增加10萬人。在服務業部份,例如在批發、零售及餐飲業受僱來源是低級技術人力有33.6萬人,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則有20萬人,但若從整體勞動人僱用比例,同樣趨勢顯示高級人力僱用比例仍持續攀升。依過去經驗來看,我國產業結構在技術密集度及資金密集度將逐漸提升。未來之考驗將是如何讓此部份的附加價值以及僱用比率,能夠繼續支持我國經濟的成長。目前相較於工業化的國家,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例是65%,而工業化國家則服務業佔GDP比例是75%至80%,因此,我國服務業仍有大量提供就業機會的部份。此值得相關政府機關予以重視。主持人致詞 黃鎮台(本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很高興各位來參加此次會議!今天討論主題的是國家未來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今天主計處也發展六月份失業率達5%以上,年青人的失業率佔了32%。今天我們談的主題是我們國家從現在到民國100年的產業發展狀況,和人才供需的情形。待會王弓教授會做引言報告,我事先已經拜讀。他會從產業結構變化、相關產業人力需求變化情形做引言。我們也會針對這些主題請各位先進來提供高見。 引言人報告 王弓(工研院經資中心主任) 召集人,各位先進,今天很榮幸來就未來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部份做引言報告。過去政府在經濟發展上面很成功將農業經濟結構轉換成工業結構,但過去十年裡,工業佔國民生產毛額所佔的比例從40%逐漸降至32%,而服務業從55%上升至65.6%,農業則維持在3%以下。從另外角度來講,政府相關政策的推動,成功的是將農業經濟轉換成工業經濟,甚至進入服務業的經濟。製造業生產指數,除1990年生產指數成長率有稍微下降外,在過去十年中都維持穩健成長,使得經濟體系持續成長。雖然製造業生產指數持續成長,但是在整個經濟體系所佔的比例卻逐步下滑。雖然製造業生產指數成長穩健,但相形於整個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來講,仍有些差距。於是在整體比例中,製造業佔GDP比率,由33.31%下降至26.39%。當然這裡面也有部份是因為產業結構改變所形成的,例如,在過去十年產業分化情形更為嚴重。在早期,研發及後勤補給都屬於傳統製造業的內涵,逐漸由於專業分工之後,由原來傳統企業組織分出去,這也可能列為服務業的範圍中。在這情形之下,過去十年裡,製造業就業人數大概約維持在260萬左右,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1991年佔30.79%,2000年佔27.79%。若將製造業分成四大領域:民生產業、化學工業、資訊電子工業以及金屬機械工業。過去十年內,民生產業除1991年稍有成長外,其他幾年持續不斷衰退,當然隨著經濟的成長,相關成本都已經提升,民生工業無法因應整體經濟發展需要。另外,金屬機械工業及化學工業都維持穩定成長,均維持在5%上下,其中最傑出屬資訊電子業,都高度的成長。因此,我國經濟結構由原本以農業為主,轉為工業部門,先是紡織、消費性電子,後是重工業及技術密集產業。過去四十年,我國製造業各業之變化情形。早期,民生工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在60年代紡織、成衣業扮演重要角色,70年代消費性電子部份逐漸發展,到86年後化學、精密機械及資訊電子位為主流。另外,從製造業生產力之變動趨勢,也可大致看出過去演變趨勢。傳統產業每人生產毛額僅成長28.8%,低於同期整體製造業的67.2%、基礎製造業的60.6%與技術密集製造業的103.7%,凸顯出傳統產業已逐漸喪失國際競爭力。出口一直是我國競爭力的主要表現。重化及技術密集產業產值佔製造業總產值,由1991年的66.79%,增至2001年的81.43%。而在國際競爭力部份,也顯示出類似的情況,重大及技術密集產業是出口的大宗,由1991年的64%成長至2001年的78%。但是重化及技術密集產業所需要的資金及技術比較多,相形之下,受僱員工就業機會的提供部份就比較少。製造業受僱員工,由1989年的261萬人,減至2000年的246萬人,約減少15萬人;在此期間,服務業部份,由1989年的183萬人,增加2000年的286萬人。若進一步深入探討結構變化,1989年至1999年製造業總僱用人數減少28.8萬人,其中高技術人力部份成長25.5萬人,低技術人力則衰退54.4萬人。其中低技術人力部份以民生工業減幅最大,減少36萬5千人;化學工業減少15萬6千人。高技術人力部份,資訊電子產業增加12萬5千人,金屬機械產業增加8萬8千人。若從製造業擴大到工業、甚至到服務業,則類似的狀況仍然維持。在過去十年,製造業總僱用人數減少28.8萬人,其中高技術人力部份成長25.5萬人,低技術人力則衰退54.4萬人。在工業部份,營造業因重大工程的推動,受僱人數增加10萬人。在服務業部份,例如在批發、零售及餐飲業受僱來源是低級技術人力有33.6萬人,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則有20萬人,但若從整體勞動人僱用比例,同樣趨勢顯示高級人力僱用比例仍持續攀升。另外,引用經建會產業別平均人力增補情形,包括產業變化、自然退休以及女性工作人員分娩與育嬰等。未來10年就業總增補人數是64萬5千人,其中以服務業為主,有33萬4千人;製造業有23萬7千人,其中新增部份有18萬6千人,自然遞補的有5萬1千人;服務業部份,新增加部份有22萬3千人,自然遞補的有13萬人。若從職業別來估計,新增加部份藍領工作雖占比較大的比例,但高級和專業管理人員,也就是技術密集比較高的人員,也會有較大之成長。綜合來講,依過去經驗來講,我國產業結構在技術密集度及資金密集度會逐漸提升。未來之考驗是如何讓此部份的附加價值以及僱用比率,能夠繼續支持我國經濟的成長。不過,不管如何,服務業的成長,會在整體經濟成長的相當重要的比例。若比較工業化的國家,目前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例是65%,而工業化國家則服務業佔GDP比例是75%至80%,因此,在此部份,我國服務業仍有大量提供就業機會的部份。在政府所發表的六年國發計劃主要的二個主軸,第一是透過技術開發計劃,使得既有市場就業量及附加價值,得以進一步提升;第二是推動技術應用技劃,創造新的機會。例如產業高值化計劃、數位台灣計劃均屬這一類,讓目前競爭力得以提升;而其他如文化創意產業、觀光產業及水與綠建設等計劃,都屬於新技術應用部份。未來按照國內產業發展趨勢,製造業部份應提升附加價值及僱用量。無可諱言的,服務業在此將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另外一個考驗是,如何增加相關技術之計劃,使服務業附加價值及就業量都能維持未來經濟成長之幅度。以上簡單引言,提供給各位參考。謝謝! 與談人發言 楊基寬(104人力銀行負責人)主持人,各位先進大家好!這裡就本公司初淺的觀點跟各位做報告。我們104人力銀行一年能提供台灣就業市場約四十至四十五萬的就業機會,從工作機會的統計分析當中,以及求職者的供應面所具備的科系與專長來看,我們注意到幾個現象比較令人擔心的。 第一是供需失調的情形蠻嚴重的。舉個例子,目前我們104網站上面隨時都有七萬個工作機會,與四、五個月前的工作機會比較,已經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左右。若從百分之三十的工作機會數增加量來說,若能解讀與景氣相關連,可以說景氣是有在恢復。但即便是工作機會確實存在,可是目前的求職者數目約十五萬人,換句話講,在台灣工作與求職者的供倍數是不到0.5,也就是每一個上班族可以分配到的工作機會約0.4個左右,這部份通常指的是是白領階級上班族而已,不包括藍領階級上班族。所以,我們估計台灣求職者工作的供倍數大概是0.2到0.3。但是在工作遠低於求職者的情況下,若現在有一個畢業生本身是技術科系,他的供倍數而是1.2至2倍,也就是理工科系的畢業生基本上是有1.2至2個工作機會是可以篩選的;但如果若是非理工科系的文法商科的畢業生則求職的供倍數則上有0.2至0.3左右,這是供需失調的解釋。第二是台灣畢業生的品質有待提升,在剛剛所提到的七萬個工作機會中有百分之五十是與理工科系職務相關。按道理說,在台灣的畢業生中也有五成是理工科系,求職及求才的數量是對等的。但有很多工作機會是找不到好的求職者應徵。也就是說台灣畢業生的數量是足夠的,但從企業角度來看,求職者的質量是不足的。例如,我們幫聯電等指標性企業求才時,大概篩選了六千位的來應徵,當然工作機會中有九成五是理工科系的職務;而企業的需求大部份是台、成、清、交的畢業生,以及加上三至五個比較知名的大學畢業生,其餘學校畢業生就甚少機會。此現象顯示企業主對台灣目前學制的改變,有很多專科轉為技術學院,有很多技術學院轉為科技大學,其畢業生的素質,對企業主而言,心態上仍有所有保留。第三是,目前的供需失調與畢業生品質的現象在未來似乎沒有改善的跡象。因為產業是隨企業主的喜好而定。假設台灣企業發展方向仍集中在科技相關產業,而國內教育仍然維持現狀,則供需失調情形,或是質量失調情形,恐怕很難改變。剛剛王教授報告中,有提到國內服務產業的產值有愈來愈提高之趨勢,但是若從工作機會來看,服務產業所提供的工作機會可能都不到百分之十五。因此,我們擔心的是,雖然服務性產業產值一直在提高,而它所能釋放出來的工作機會是否就可以彌補製造業所減少的工作機會呢?以上是我個人的擔心的部份。因此,從以上三個角度來看,我們對台灣上班族的未來前途,持悲觀的看法。 吳忠吉(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我想看台灣產業未來的變動,應該從台灣國際經貿關係的定位開始。戰後亞太經濟有兩大貿易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國家在一九六○年代產生貿易摩擦,促使日幣升值,日幣升值的結果,造成日本往海外投資,海外投資結果,造就亞洲四小龍出口的擴張和貿易的發展。到了一九八○年代,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東南亞工業的興起,使得東亞和亞太地區成為新的經濟體,而形成三波式的發展階段。國際貿易講求的是相對利益和國際貿易分工,台灣和美國、日本貿易勞力相對利益不及大陸和東南亞,相對的,台灣和大陸、東南亞的貿易在科技相對利益上不及美國和日本。因此,台灣從一九八○年代起對外貿易開始衰退,使得企業逐步尋求海外投資商機。因此,勞力密集產業就朝向大陸和東南亞擴張;國際貿易和金融服務業就朝美國去投資。換句話說,從一九八八年以後,台灣在國際經貿方面開始以投資取代貿易,這就是挾殺理論的結果,轉而尋求另一個商機。觀察台灣的GNP和GDP,一九八八年以前是GDP高於GNP;一九八八以後年GNP高於GDP,這種現象與企業進行國際投資有密切的關聯。由於國民生產毛額的成長,遠高於國內生產毛額,表示很多的所得是從海外創造。然而為什麼到了一九九五年國內貿易又開始上升,就如王弓教授所言,國內民生工業、石化工業和機械製造業逐漸的萎縮,一九九五年以後,電子精密業一直成長,台灣產業結構才變得明朗,未來的工業就是要科技化,但這種產業的產品週期很短,企業經營的風險相對也會提高,所以台灣未來在國際貿易將面臨此類風險增加的挑性會戰。第二個問題就是服務業要設法國際化,換句話說,工業科技化和服務業的國際化,將是台灣未來經濟主要的走向。這個觀念很重要,不要把海外投資當作失血,應把它當做國內經濟力量的往外延伸。我們很清楚台灣成衣業是在國內衰退,但從全球來看,國際市場百分之六十的成衣業,是經由台商交易,從這地方可以看到,我們將以國際商務成為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可知日後科技人才以及台灣商務專業人才的培養,就變得很重要。一九八○年代以後,台灣服務業的發展與民間消費水準、民間所得有關,一九八○年代台灣勞工已擺脫貧窮境界,進入富裕的社會,投資理財風氣帶動金融和保險業的興起,同時也帶動工商服務業,休閒消費需求增加,促使國內民間消費型態開始轉變,從過去的安全便利轉而追求舒適,增加休閒時間,要求縮短工時,成為勞工的主要訴求。隨著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機會日漸均等,目前我們已可發現在高等教育中,女性的在學率已高於男性在學率,婦女進入職場,傳統家事市場開始轉變,朝著專業、分工的方向發展,以便利職業婦女經營家庭生活,因此服務業的結構變化不能再用批發零售來比較說明。台灣經濟的發展,未來將朝工商服務與金融服務業發展,更應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養。以歐洲為例,當其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失業率有升高的現象,這是一個國際趨勢,因此我們可以體會為什麼歐洲各國必須忍受長達十五年的高失業率,使其度過初級勞逐漸消化,朝高級勞力培養的陣痛期。因此,當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後,政府應朝向人力資源的運用和培養去規劃、努力,同時有忍受結構性失業率升高的準備。儘管國內產業高級勞力成長快速,但比重仍低,證明王教授所提的工業先進國家服務業人口比例已占百分之七、八十,而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口僅佔百分之五十四,但產值卻高達六十,這表示台灣才剛起步。個人預期台灣未來五年仍處於經濟低成長和高失業率的階段,因為初級勞力暫時無法消化,但人才培養卻要耗用很長的時間,因此台灣的經濟規劃應朝長期的方向努力,不應做短期的掙扎。另外,失業的社會福利補助也應伴隨著人才的培養同時進行,簡單來講,就是短期靠福利,長期靠教育。資料顯示一九九三年到二○○一年專業人才占就業人口比例是從五‧五五%成長到二○○一年六‧五五%,個別來看,科學研究人員所占的比例是從二○‧八三%成長到二十五‧三七%,平均年增率大概是五‧五%;醫學生物研究人才所占的比例,年增率大約是五‧五六%,但服務業發展所需之商務和管理人才所占的比例卻很低,占所有專業人才一‧二四,八年間僅成長到一‧三。可知我們在高科技人才的培養方面很努力,卻忽略了國際商務活動專業人才的培養,這是台灣經濟發展重要的缺失。台灣要有經濟發展戰略,在任何一個區域經濟裡頭,要成為一個核心國,而不被邊陲化,必需有三個條件,第一是國際市場的壟斷力;第二要有領先的高科技;第三要有海外投資的能力,來主導邊陲國的生產方向,未來應朝向這三個目標建立國家的經濟戰略,科技人才培養部分,由於內部人力供不應求。因此,如何藉由海外的華裔高科技人才,甚至是大陸的高科技人才來填補台灣短期的人力不足,為目前問題的解決之道。但是商務的人才,則必須要自己培養,而不能讓它操控在外商手上,因為我們必須建立自主的國際行銷能力,以掌控國際商機和經貿網路。所以,商務管理人才應該加強培養,管理學院應多努力。同時台灣的教育要徹底改變,不是多元化入學方式,而是教學內容有問題,我們是教學生如何應付考試,不是教學生如何去做事,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機構會考試的都坐在後面當主管,會做事不會考試的都在前線作戰,因此我覺得學校內部課程的改造與師生之間的互動非常重要。重點就是學用合一,一定要讓教育自由化,甚至容許學生休學工作去瞭解他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再申請復學,選讀有用的課程,這樣的教育改革,才能加速台灣人力結構的改造。唯有教育能夠迎合市場的人才需求,台灣的人力資源開發及運用才會進步。目前高級人才供不應求,但初級勞力已供過於求,是台灣人力結構和產業發展脫節的主要問題,由於國際競爭我們的產業結構調整速度較快,但初級勞力消化困難,高級勞力培養不足,台灣可能還要忍受十年的高失業率,未來應著重在具國際觀的行銷與金融人員的培養,唯有工業科技化、服務業國際化,台灣方能在十年後經濟再出發。以上是個人淺見,僅供諸位參考,謝謝! 張進福(暨南大學校長)謝謝主持人,每年這個時候都在辦大學博覽會,今天是三天活動的最後一天,各個學校都卯足全力在北、中、南擺一個攤位,吸引學生注意。學生對於學校的認知,事實上可從各學校網站得知,不過這三天各校是熱情演出,當然我也覺得大學招攬學生不應該耍噱頭,玩花俏,不過我們現在玩花俏變得非常重要,我有一點擔心。當然學生在選填志願時候,現在非常多元化,很多學生和家長都非常困惑。以我自己小時候和現在學生比較,我個人基本上覺得有相當大的差異,我們那時升學機會不多,基本上選填志願對就業機會是一個考量很主要的因素。當要選科系時,畢業以後,找工作是否比較安穩?當然我想大部份學生還是有這樣的概念,因為禮拜六我在攤位時,有親自向一位家長解說,他問電機系怎樣?我回答:電機系不用煩惱,畢業有工作。剛才也有人提過,基本上,以電機系來講,大部份的學生唸到研究所才有就業機會,我想大部份高科技廠商不太用大學部畢業生。我覺得基本上,目前的學生固然他們在選擇系所時,還是有相當程度的就業考慮,不過個人的興趣,恐怕有時候比較不像我們年輕的時候,擔心將來就業怎麼辦,現在蠻多學生家長有錢,允許他們在興趣的發揮,是我個人目前覺得的現象。第三點我要提的是,剛楊先生提到一個現象蠻值得我們憂心,剛才吳教授也呼籲長期要靠教育。可是我覺得現在要有學校唸書非常容易,但我們知不知道就業市場所需人力和素質,剛楊先生講的很重要,量顯然是可觀,但質不可觀。我們大部份學校都有電機系和資工系,這些進來是否都符合業界的需求,當然我們不是業界的人力速成班,畢業後,可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但我們是否真的培養產業界所需的人力,這是值得我們關心。我想我遇到都比較菁英,所以他們都有兩三個工作機會,我博士班的學生一下子找到工作,有些時候要根本不需要指導教授介紹工作,我個人覺得是不是因為我們教育機會如此普遍,我們學校所提供產品,恐怕有些值得我們注意,特別因為幾乎所有技術學院和專科都要改制成大學,大家都在培養大學生。我覺得我們現在的菁英教育,已從大學部移到研究所,所以很多人唸完研究所才就業。展望未來,我個人還是覺得,台灣基本上,像王教授報告裡幾個曲線圖,服務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當然為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培養人力的需要來源仍是努力的主流方向,特別是電子資訊。行政院今天在召開產業策略會議裡面有一個專案報告來看我們未來的生物技術,我們的生物技術都還在嬰兒期,全球生物技術都在發展當中,我們應如何抓住這個機會,在已落後情況,如何趕上。在服務業基本上,剛剛吳教授提到商務管理是很重要,現在每一個大學都有管理學院,是時髦,但如何辦出一個有品味的管理學院畢業的學生,我覺得是很重要。我要呼籲一下,辦學的困惑,老實講,國內產業需要那麼多高科技人才和高技術的人才,大學不管國立大學或是私立大學,都有那些科系,可是我們反而覺得我們提得總量不夠用。雖然素質不怎麼樣,但台灣好的學校素質還是不錯,我們兩年研究所教育提供給產業界相當高水準的人力,但常常覺得我們學校學制往往很僵硬,因為不能因應某個產業的需求而立即調整結構。另一方面,為了學校發展不能頭重腳輕,所以要培養一些就業市場不看好的人力,我當然呼籲這些人力,在他們就學過程當中學校應給他一個機會,將來在職場仍有相當的競爭優勢,我想這大概也談了很久不新鮮,基本上我蠻呼應吳教授所提未來台灣製造業一時之間恐怕是拿不掉,所以工業科技化,服務將來國際化真的是蠻重要。 臧聲遠(CAREER就業情報總編輯) 我先呼應一下,剛才談到教育的地方,今年年初曾走訪許多私立大學,很多私立學校在談他們的發展計劃,都準備成立生物科技的系所。我記得曾看過一個報導,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他最痛恨現在教育部長,因為教育部長盲目讓私立大學成立和就業不相關的系所,害他們失業非常嚴重。我發現台灣目前大學院校已高達一百五十所以上,所以搶學生的情況非常嚴重,為了招生的方便,目前什麼產業最熱門,就一窩蜂去設立這個科系。例如:七、八年前因為有線電視和報禁開放,當時傳播系是相當熱門,國內成立一大批相關系所;在三、四年前餐旅管理方面很熱門,南部就成立很多餐旅學校;最近則換成是生物科技,我比較納悶的是,生物科技本身許要很多設備,才能進行教學,很多私立學校的條件是無法支持,所以台灣教育體系成為台灣製造失業人口的機器,這是蠻令人憂心的現象。另外,在台灣目前就業市場供需情況方面,我也呼應剛才楊總經理所講,我對台灣今年下半年失業情況是有點悲觀,雖然主計處表示預計九月份失業率會下降,但台灣今年上半年旺季,其實是來的快去的也快,有如曇花一現,和美國景氣是一樣,美國這一波景氣的復甦,不是終端需求的復甦,只是存貨調整階段復甦,復甦力道非常的薄弱。台灣很多高科技廠商上半年在四月份和五月份時曾有一波搶人大戰,當時台積電徵三千個工程師,很多TFT-LCD廠也要徵五百到一千個工程師,搶的非常嚴重。到了五月份以後,突然很多高科技廠商徵才需才很短時間之內,就沈寂下來,他們認為美國景氣復甦,沒有想像中這麼強勁,很多高科技人力主管私底下跟我們講他們有點後悔當時徵才動作太急太快。最近美國IBM、INTEL已經開始進行另一波的裁員,台灣四月份和五月份好不容易高科技搶人大戰,使失業率下降到百分之五以下,現在高科技廠商開始踩剎車,失業率又開始衝到百分之五以上。很可惜的是,台灣服務業在未來很難扮演吸收台灣失業人口、創造機會的這種角色。台灣在過去十年有兩個產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一個是金融業,因為台灣金融解嚴,很多新銀行、票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相繼成立。但目前台灣金融業面臨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很多控股公司裁員都來不及,更談不到擴張人力。另外一個很大的需求是來自於傳播業,從報紙到有線電視都需要大量人力,但目前台灣傳播媒體也相當不景氣,所以台灣服務業不但沒有辦法成為台灣未來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甚至可能會成為台灣未來白領失業很重要的來源。依個人觀點來看,台灣其實最嚴重的失業問題在於,台灣目前就業市場比較幸運的是三十多歲的年齡層。另外二十多歲和四十歲以上的年齡層這兩端都是比較悲慘的人,比較年輕的不用講,但四十多歲以上,以目前整個就業市場來看,優退年齡不斷在下降,以前是五十五歲才優退,現在已降到四十五歲或四十二歲,就開始優退,造成職業生命不斷在縮短。另外一方面,台灣中年失業情況,也呈現性別上的區別,我們看到中年男性的失業率已到達百分之七以上,台灣失業率在百分之五點幾,中年男性已到百分之七點幾,中年女性卻不斷在下降,下降到百分三點幾。我想這是蠻有趣的現象,男性失業在家,中年女性反而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我想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台灣很多中年男性是藍領勞工,學歷低,加上現在是知識經濟,他們轉型非常不順利。但是很多中年婦女比較有彈性一點,做一些比較底層的服務業工作,包括清潔和看護,或者是客戶服務和電話行銷,吸引很多二度失業的婦女投入就業市場。另外一點,是台灣比較好有趣的現象,雖然就業市場工作不好找,但台灣高階人力,例如:獵人頭公司生意都做不完,很大原因是台灣高階人力流到大陸情況非常嚴重,變成高階工作縱使開出很高的薪水,台灣恐怕都找不到人,我想政府當局必須要重視這個問題,兩岸的人力競爭,造成台灣人力素質不斷在下降,因為很多有經驗的高階人力不斷往大陸外流,這是我一些觀察。 蕭峰雄(本會科技經濟組顧問)本題目非常好,失業的問題在未來五年、十年都會存在的課題,所以值得我們談下去。蠻贊同前面幾位專家所提的意見,未來我國失業率維持在5%以上是一種常態的現象。首先,從產業結構來看,有關為何會造成失業,除整個產業的結構改變之外,就是產業內部的技術或管理在改變,所以會造成短期內無法去適應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就加深了失業的情況,假如從過去發展來看,早期在五0年代、六0年代或七0年代失業率大概都不高於3%,甚至有時候才百分之一點幾。主要是因為是以國際市場為主的出口產業發展相當快,也就是勞力密集的產業發展相當快,所以國內的就業,就是以開拓國際市場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故失業率比較低。假如借用王作榮教授所講的,台灣就是一個「淺碟式經濟」,當成長快時,馬上就發現人力不足。如民國七0年代初期的發生基層勞力不夠,工資上漲,促使以出口為主的勞力密集企業外移,因此失業率急速上升。亦即失業情況變化會比其國家來的快速,未來會不會在五年、十年間達到像先進國家比較穩定的狀況,可能與未來國際市場發展有關係。當然產生當前失業現象,教育是很重要的關鍵,教育方面召集人很內行,我個人提不出什麼好辦法,而實際上,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要去改變實在很難。教學不能致用實在是個大問題,如學校的科系分的太細,也是問題,如何改進當然不是我們今天談的問題,但值得去探討。從就業方面來看,我們有幾個改變的方向:第一,高級人力需要成長很快,也需要很多,不管是資訊科技,甚至未來生物技術,需要的人力很多;另外,是粗重的基層人力,目前國內還是短缺的。但是工廠作業層級的勞力,因產業外移而失業,根本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可能成為長期的失業或半失業人口。第二個科技在發展的結果,未來對中級人力的需求會愈來愈少,如金融業,未來在高度資訊化後,銀行的櫃台人力很可能都不需要了;另一是會計業,因為透過資訊電腦來處理,未來會計人力需求會消失的很快;百貨服務業,未來購物會透過資訊電腦來處理,所以現在服務的這批人未來也會減少;教育服務業,未來如果遠距離教學推動比較進步或成功,則教授和老師需求會大量減少。所以未來初級人力、中間人力及高級人力的需求,會有很大的改變。初級人員部分需求會增加,除了笨重工作外,未來需要廣義的流通業,就是無法用機器或電腦自動化來服務的部分,如送貨等,仍需要較多的人力。另外,未來工業和服務業的界線就會愈來愈模糊了,因此談就業或失業問題,要從整個總體來看未來產業發展與其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就整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例如農業,過去將農業產銷都放在國內市場,但二岸加入WTO後,應該對大陸有蠻多發展的機會,如台灣有一些獨特性的水果、蔬菜,應該推銷到以大陸市場。服務業亦復如此,如休閒產業,不能只以提供國內的人休閒為主,以僅以國內人口為主,其市場太小。而需要以服務國際的客人為主,讓國外的旅客進來,像這種以國際市場為重點的策略,才能創造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否則假如只以單獨國內內需為主的市場,失業率未來恐怕比較不容易降下來。剛才吳老師談到國外失業率降下來,我以從媒體報導所得來的二個案例,補充說明:美國前陣子失業率下降很多,主要是冒出很多中小企業出來,第一個:二個夫婦去送花,或組一個小公司去送書,進而創造很多就業機會,未來買書不必去書店買,是透過網路訂購,送書就是一種服務。第二個:專業化,捧球隊原本每一球隊的投手、捕手、各壘手等都需要球隊教練教導,但美國就發展了一個專業化公司,也就是有的公司專門訓練投手、有的公司則是專門訓練捕手或各壘手等等,專業化的結果也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就業機會是由可以創造的,如果整個社會結構具有的彈性,整個人民對事情亦具備調適的能力,則未來政府能創造出一個大家能調適的環境,則就業機會總是存在的。 黃鎮台(本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其實蕭顧問所說的等於是呼應吳教授所談的服務業應該國際化,相關的產業應該與國際市場掛勾,而不僅僅只以從國內市場需求您剛剛也談到一個很有趣的課題,就是以後工業與服務業可能界線不是很清楚,因此所謂三級產業可能要需要重新思考。您也提到雖然吳教授估算,從目前服務業剛剛起步的狀況來看,可能未來還有約5年的時間我們的失業率會持續攀升,因為基層的勞力還不容易馬上消化掉,不過我們是淺碟式經濟,所以也許變化會比較快。 林祖嘉(本會科技經濟組政策委員) 我從二個部分來看,一個是產業,另一個是教育的問題。在產業部分,剛才其實王弓教授一開始就談到現在服務業成展非常快速,製造業萎縮,當然在製造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技術服務跑到服務業,所以服務業的產值增加。產業現在剩下來的,製造業中就是科技產業,所以未來要強調R&D,或許甚至是設計的部分。但這部分究竟是算產業還是服務業當然有一些問題,所以又回到剛才蕭顧問講的可能到底要怎麼分要弄清楚一點,不過我覺得R&D和設計當然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再回來看服務業,台灣服務業目前占65%,但若看美國的話約有73%到74%,而日本大概也有72%,換句話說其實台灣服務業的成長腳步在短期內是不會停下來,還會繼續走下去。服務業裏頭分成幾個運輸服務、金融服務、工商服務、社會服務、及公共部門等等。其實金融業的部分,在過去幾年金融業的成長增加了許多就業機會,但未來金融業成立控股公司後,金融業以後就業人數就會減少。其實事實上的確是這樣子,在e化過程中,很多商品要透過網路等等,但唯一能夠在e化情況下被網路完完全全吸收的產品就是貨幣,所以所有與貨幣相關的產業,未來其就業的人數會很顯著的下降。銀行是其中之一,金融控股以後規模經濟會很容易出現,剛才蕭顧問講的金融會計等業,未來都應該會蠻慘的。未但是我們也知道,台灣現在服務業,剛才引言人也講,佔65%GDP的產值,但是就業人數只佔50%,事實上是不夠的。如果以美國為例,服務業中有幾項是非常需要勞動的,但台灣做的比較差的,其中最重要一個就是醫療產業。台灣現在醫療產業占整個GNP只有8%到9%,美國占到20%,醫療產業中其實人力耗用非常多的。當然它也分二個部分,如果是醫生這部分,它是屬於科技層次比較高,但事實上還有蠻多像老人護理這部分,這些其實是非常需要比較低層次工人。其實這部分我個人覺得在馬上看得到的未來,應該會有很大一部分的成長,因為我們人口老化的速度很快,這部分其實應該是我們可以強調的部分,這是一方面因應我們服務業的成長,一方面來增加我們就業機會,所以這部分應該是可以加強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旅遊的部分,旅遊其實我們政府也想到未來旅遊要大國化,當然這有點困難。不過其實旅遊業中的人力需求量是很大的,雖然是比較低層次人力,但它需要的人力比例是很大的,目前我們看起來我們旅遊發展的速度也是比相當慢的。因此就我們的產業來看,未來服務業中,醫療和旅遊這二個部分其實應該加強,就提供就業來講應該是蠻有機會的。 在教育部分,剛才大家也談很多台灣教育裏面學用配合度有點問題,其實我過去幾年幫青輔會做了一些大專畢業生學用調查狀況,其中我們發現學用配合度非常的差。其實學生本身也不乎,他們在找工作時,學用配合根本就不是他們很在乎的事情。但是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果工作真的與他所學的配合的很好的話,那他的薪資是不錯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是會計系畢業而人家的確用你當會計的話,薪資還不錯。但是會計系畢業的學生,他不一定會去找會計的工作,這其中就牽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大學制度是分發,一填填了80或100個志願,結果分發出去以後不一定是他喜歡的,所以其實學校在選填時興趣可能還是蠻重要的,當然未來的工作也是有點關係的,但學用不配合很重要原因是他一開始之後念的就不是他興趣所在。另一個就是剛才吳教授所談到的就是上課內容的問題,其實我覺得的確是這樣的,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學都是一樣的,老師上課好像與就業之間沒有太多的關係,再加上學生上課的興趣不在那地方,所以這個問題蠻多的。我覺得短期內一個比較可以做的方法,就大學來說,在一、二年級不分科系,其實是一個可以比較有彈性的作法,因為高中生進到大學,他其實對大學的狀況不太了解的,如土木系和建築系怎麼分,很多人都很難分,經濟系和國貿系。怎麼分,他們大概也搞不清楚。我們可以讓學生到了大學一年、二年之後再選系所,他們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在哪裏,以後在就業時可能幫助會比較大,我想這是一個短期內可以做的。另外長期下來的教育的方式我覺得也有問題,比方最近在吵,作文不要考了,我覺得這是很其怪的一件做法。因為我們說在知識經濟時代下要有創作力、想像力及組織力,這種其實作文是最好的訓練方式,但是我們現在不是這個樣子。其實我們的教學方式整個是有點問題的,我一直覺得大學應該是訓練一個培養學習能力的地方,學習能力培養的很好,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很快的keep up那些東西。但現在似乎不是這個樣子,好像是目前什麼科系比較熱門就趕快成立一些,其實老實講,在大學裏面念到的和到外面未來能夠用的,那個比例是低很多的,所以大學教育的整個改正方向是需要考慮一些的。 陳友武(本會科技經濟組顧問) 就業市場在進行各種統計分析時,另一個要思考可能因素的是,現在國內有不少高科技人才想法到海外去就業,到底海外就業有多大的吸引力,使我們高階段人力往海外流,而回流的很少,甚至於到大陸去了,這方面應該做一個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傾向。第二個可能要思考的因素是,我們都在檢討學校的教育機制,可是整個社會的「教育」機制又是如何?產業本身在接收到從學校培育出來的高階段的科技人才時,產業又給他承諾了什麼?你給他的on job training是如何做好的安排?他是一個資源進入你領域之中,你對這個資源的珍惜度如何?對資源的規劃如何?對資源的後續培養又如何?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產業可能有些結構不是很完善,讓這些高科技人才進入產業以後,不久卻從這個產業流失,是這個產業讓他流失,倒並不是學校教育出來的人力資源完全都不符產業的要求,所以這可能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角度。我們可能還得深入看看我們產業求才作為,就剛才幾位專家的分析,剛開始一窩峰的要求三千個、二千個,過不了幾年無聲無息的又開始收手,開始layoff,把一些中階的人才,一些很有經驗的人才給丟掉了。第三個思考的方向是,我們這個社會整體的架構,對促進整體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知識累積」的infrastructure是不是結構的很好,往往很多的人想要獲得一些經驗,有些不是光憑學理就可以工作了,而是需要一些經驗的傳承,還有一些lessons learned,我們從哪裏去獲得?這些剛出道的就業人力需要一些lessons,這些lessons在哪裏?從哪裏可以找得到,目前仍可能相當封閉,讓他們不容易拿到這些東西。這些是我剛才聆聽各位專家學者在分析時,個人的幾點想法,不知這樣的想法是不是能夠促使這些人力在進入市場後,能夠更有效的將工作潛能發揮出來。培育是一回事,而讓他的potential激發出來,則是更重要的思考方向。所以是不是產業的政策,產業的整體作為都要有全盤的思考,讓這些高階人力,甚至初級人力都能夠有效發揮他的potential,然後在他職業生涯中的每個位置都卡的很好,整個產業的推動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高科技也可以向服務業甚至於向其他產業面做擴散,我記得朱教授發表過一篇“如何讓高科技向傳統產業去擴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我們現在有的這種擴散機制是不是很完善,是否仍有很多障礙,這些障礙在哪裏,如何把它identify出來?如何把它消除?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思考方向。以上個人一些淺見,提出來求教於各位先進。附錄.「未來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王 弓 產業應變方式》培訓科技人才 五年砸5.5億2004/09/07 記者黃玉珍/台北報導 經濟部工業局預計未來五年投入5.55億元,和產、學界合作,開辦理工科「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培訓5,000位高科技產業研發人才,為產業界所用,並引導產業界新增研發支出近700億元。 高科技產業抱怨研發人才嚴重不足,工業局調查,未來三年內,半導體、光電、通訊、數位內容等產業界對博碩士人才的需求高達3萬人,扣除現行教育體制培養的人才,博碩士人才缺口仍高達5,000人左右。 這項方案,由產業界提出人才培訓需求,並和學校合作開辦專屬碩士專班,由政府和產業界共同籌措教育經費,提出需求的企業要保證晉用七成以上的碩士專班畢業生。 但企業有權依自己的需求,設定學習課程,挑選師資,甚至由企業的研發主管親自授課。錄取專班的學生可以參與企業內研發的技術報告,取代畢業論文。修業期限也縮短至一至一年半,並請國防部解決兵役問題,讓專班學生可以儘早進入產業界服務。 工業局預計,今年先招收200名專班學生,明年以後每年擴大招收1,600名學生,合計未來五年要招收5,000學生。 工業局指出,這項人才培育方案的目的在有效支援國內科技產業投入創新研發,能於短期間協助廠商獲得所需碩士以上研發人才,順利使我國研究發展經費由目前占GDP2.16%,提升至3%,和歐美等先進國家同一水準。 【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經濟部規劃推動中「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今年試辦增加國立大學200位員額的招生能量,並規劃明年起至97年底,每年加收1,600位學生,三年總計增加5,000碩士級高學歷人才的進度,紓解高科技人力荒。 高科技產業求才若渴,擔任行政院人才會報召集人的經建會主委胡勝正,預定本月向行政院長游錫堃報告?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內?B>??力供需狀況以及相關配套措施,經建會並將建立次長級的人才供需對話機制,定期與高科技產業對話,了解業界的需求。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連日來不斷公開呼籲台大、清大、交大、成大等研究型大學增加招生人數,紓解高科技人力荒的問題,政府內部高度重視人力短缺問題,由教育部、國科會、外交部、經濟部、金管會等相關單位共同推動的「因應產業發展短中長期人才培育方案」,決定三年後將達到每年培訓1,050人的目標。 「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將於93年度試辦額外增加國立大學招生能量200位員額,並於94年至97年未來三年,每年再增加招生1,600位,總計增加5,000位員額。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對兩兆雙星產業人才的調查指出,今半導體、影像顯示、通訊以及數位內容等四項產業的人才缺口總數為6,170人,行政院決定由經濟部以及勞委會分別培訓4,392人與1,125人;經濟部與國科會則分別延攬475人與178人,藉此彌補人才缺口。 【2004-09-04/經濟日報/A7版/綜合新聞】 參考資料 http://66.102.7.104/search?q=cache:PduslLcqn84J:www.npf.org.tw/Symposium/s91/910722-TE.htm+%E9%AB%98%E7%A7%91%E6%8A%80%E4%BA%BA%E5%8A%9B%E4%B8%8D%E8%B6%B3&hl=zh-TW
請問趴了那麼多~ 你自己有看完嗎~?? 簡直是強迫污染大家的眼睛
來我網站看看ㄅhttp://*****我網站有主題關聯式行銷相關說明
其實通篇看完對自己還蠻有用的--深刻體認我也不過是就業市場裡的一個低層勞力哀心驚了一大廈--別說賣鹹酥機/冷飲的多容易做阿
您好,誠心建議您唸國立的將來才會有保障我是私立大學的學生台灣目前的大學僅不到10%是國立的其餘的皆是私立大學此外,近幾年又因少子化的影響私立大學招收學生更為困難必須使用各種手段騙考生(網路上提高假排名 捏造提高私立大學的分數等)往後幾年私立大學會有一半以上從台灣消失假使唸私立的就必須負擔將來大學有可能會消失的風險文憑變廢紙一張再者,目前大多數企業徵才分為二分法 分成"國立"與"私立"國立的優先入取,私立的絕大部份老闆連看都不看直接淘汰
很抱歉A! 大大 您必須做好平衡的建議 (我不是在筆戰)您並無點出私校的優勢0.0現今有些私校會顧請業界老師目的在於提供實務經驗 及建立人脈 想想見面三分情如果老師對學生很熟析那學生畢業後 您想它會優先錄取誰?大大您說您是私校的學生 那您有根發問者您的想法或是計劃嗎?這樣可是會讓發問者 無從選擇呢 ^^"國立有國立的優勢 私立也有私立的優勢 不妨這樣看囉 ^^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1603835
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未來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座談會摘要過去數年來,產業結構變動快速,高科技產業所佔比率提高,傳統製造業式微。在此同時,台灣的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自89年4月的2.78%,一路攀升至90年10月5.33%的歷史高點,而今年(91年)上半年雖有趨緩,但5月失業率仍高居5.02%,其中青年失業率達11.17%,為各年齡層之首。許多畢業生苦於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除全球景氣衰退外,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亦是主要原因,亦即當產業結構朝向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發展,台灣的勞力結構調整速度無法滿足產業結構的迅速變遷。許多高科技廠商都面臨找不到合適人才,而許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一個高科技人才的養成需要多年的培養,對於學生而言,最好能在選擇學習領域之時,就考慮到未來新興產業的需求問題。對企業而言,只有新人才不斷產生,才能維持產業的競爭力。因此,提供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供青年學子選擇就業方向應為重要課題。過去四十年,我國製造業各業之變化情形。早期,民生工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在60年代紡織、成衣業扮演重要角色,70年代消費性電子部份逐漸發展,到86年之後化學、精密機械及資訊電子位為主流。若進一步深入探討人力結構變化,1989年至1999年製造業總僱用人數減少28.8萬人,其中高技術人力部份成長25.5萬人,低技術人力則衰退54.4萬人。其中低技術人力部份以民生工業減幅最大,減少36萬5千人;化學工業減少15萬6千人。高技術人力部份,資訊電子產業增加12萬5千人,金屬機械產業增加8萬8千人。若從製造業擴大到工業、甚至到服務業,則類似的狀況仍然維持。在過去十年,製造業總僱用人數減少28.8萬人,其中高技術人力部份成長25.5萬人,低技術人力則衰退54.4萬人。在工業部份,營造業因重大工程的推動,受僱人數增加10萬人。在服務業部份,例如在批發、零售及餐飲業受僱來源是低級技術人力有33.6萬人,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則有20萬人,但若從整體勞動人僱用比例,同樣趨勢顯示高級人力僱用比例仍持續攀升。依過去經驗來看,我國產業結構在技術密集度及資金密集度將逐漸提升。未來之考驗將是如何讓此部份的附加價值以及僱用比率,能夠繼續支持我國經濟的成長。目前相較於工業化的國家,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例是65%,而工業化國家則服務業佔GDP比例是75%至80%,因此,我國服務業仍有大量提供就業機會的部份。此值得相關政府機關予以重視。主持人致詞 黃鎮台(本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很高興各位來參加此次會議!今天討論主題的是國家未來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今天主計處也發展六月份失業率達5%以上,年青人的失業率佔了32%。今天我們談的主題是我們國家從現在到民國100年的產業發展狀況,和人才供需的情形。待會王弓教授會做引言報告,我事先已經拜讀。他會從產業結構變化、相關產業人力需求變化情形做引言。我們也會針對這些主題請各位先進來提供高見。 引言人報告 王弓(工研院經資中心主任) 召集人,各位先進,今天很榮幸來就未來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部份做引言報告。過去政府在經濟發展上面很成功將農業經濟結構轉換成工業結構,但過去十年裡,工業佔國民生產毛額所佔的比例從40%逐漸降至32%,而服務業從55%上升至65.6%,農業則維持在3%以下。從另外角度來講,政府相關政策的推動,成功的是將農業經濟轉換成工業經濟,甚至進入服務業的經濟。製造業生產指數,除1990年生產指數成長率有稍微下降外,在過去十年中都維持穩健成長,使得經濟體系持續成長。雖然製造業生產指數持續成長,但是在整個經濟體系所佔的比例卻逐步下滑。雖然製造業生產指數成長穩健,但相形於整個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來講,仍有些差距。於是在整體比例中,製造業佔GDP比率,由33.31%下降至26.39%。當然這裡面也有部份是因為產業結構改變所形成的,例如,在過去十年產業分化情形更為嚴重。在早期,研發及後勤補給都屬於傳統製造業的內涵,逐漸由於專業分工之後,由原來傳統企業組織分出去,這也可能列為服務業的範圍中。在這情形之下,過去十年裡,製造業就業人數大概約維持在260萬左右,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1991年佔30.79%,2000年佔27.79%。若將製造業分成四大領域:民生產業、化學工業、資訊電子工業以及金屬機械工業。過去十年內,民生產業除1991年稍有成長外,其他幾年持續不斷衰退,當然隨著經濟的成長,相關成本都已經提升,民生工業無法因應整體經濟發展需要。另外,金屬機械工業及化學工業都維持穩定成長,均維持在5%上下,其中最傑出屬資訊電子業,都高度的成長。因此,我國經濟結構由原本以農業為主,轉為工業部門,先是紡織、消費性電子,後是重工業及技術密集產業。過去四十年,我國製造業各業之變化情形。早期,民生工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在60年代紡織、成衣業扮演重要角色,70年代消費性電子部份逐漸發展,到86年後化學、精密機械及資訊電子位為主流。另外,從製造業生產力之變動趨勢,也可大致看出過去演變趨勢。傳統產業每人生產毛額僅成長28.8%,低於同期整體製造業的67.2%、基礎製造業的60.6%與技術密集製造業的103.7%,凸顯出傳統產業已逐漸喪失國際競爭力。出口一直是我國競爭力的主要表現。重化及技術密集產業產值佔製造業總產值,由1991年的66.79%,增至2001年的81.43%。而在國際競爭力部份,也顯示出類似的情況,重大及技術密集產業是出口的大宗,由1991年的64%成長至2001年的78%。但是重化及技術密集產業所需要的資金及技術比較多,相形之下,受僱員工就業機會的提供部份就比較少。製造業受僱員工,由1989年的261萬人,減至2000年的246萬人,約減少15萬人;在此期間,服務業部份,由1989年的183萬人,增加2000年的286萬人。若進一步深入探討結構變化,1989年至1999年製造業總僱用人數減少28.8萬人,其中高技術人力部份成長25.5萬人,低技術人力則衰退54.4萬人。其中低技術人力部份以民生工業減幅最大,減少36萬5千人;化學工業減少15萬6千人。高技術人力部份,資訊電子產業增加12萬5千人,金屬機械產業增加8萬8千人。若從製造業擴大到工業、甚至到服務業,則類似的狀況仍然維持。在過去十年,製造業總僱用人數減少28.8萬人,其中高技術人力部份成長25.5萬人,低技術人力則衰退54.4萬人。在工業部份,營造業因重大工程的推動,受僱人數增加10萬人。在服務業部份,例如在批發、零售及餐飲業受僱來源是低級技術人力有33.6萬人,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則有20萬人,但若從整體勞動人僱用比例,同樣趨勢顯示高級人力僱用比例仍持續攀升。另外,引用經建會產業別平均人力增補情形,包括產業變化、自然退休以及女性工作人員分娩與育嬰等。未來10年就業總增補人數是64萬5千人,其中以服務業為主,有33萬4千人;製造業有23萬7千人,其中新增部份有18萬6千人,自然遞補的有5萬1千人;服務業部份,新增加部份有22萬3千人,自然遞補的有13萬人。若從職業別來估計,新增加部份藍領工作雖占比較大的比例,但高級和專業管理人員,也就是技術密集比較高的人員,也會有較大之成長。綜合來講,依過去經驗來講,我國產業結構在技術密集度及資金密集度會逐漸提升。未來之考驗是如何讓此部份的附加價值以及僱用比率,能夠繼續支持我國經濟的成長。不過,不管如何,服務業的成長,會在整體經濟成長的相當重要的比例。若比較工業化的國家,目前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例是65%,而工業化國家則服務業佔GDP比例是75%至80%,因此,在此部份,我國服務業仍有大量提供就業機會的部份。在政府所發表的六年國發計劃主要的二個主軸,第一是透過技術開發計劃,使得既有市場就業量及附加價值,得以進一步提升;第二是推動技術應用技劃,創造新的機會。例如產業高值化計劃、數位台灣計劃均屬這一類,讓目前競爭力得以提升;而其他如文化創意產業、觀光產業及水與綠建設等計劃,都屬於新技術應用部份。未來按照國內產業發展趨勢,製造業部份應提升附加價值及僱用量。無可諱言的,服務業在此將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另外一個考驗是,如何增加相關技術之計劃,使服務業附加價值及就業量都能維持未來經濟成長之幅度。以上簡單引言,提供給各位參考。謝謝! 與談人發言 楊基寬(104人力銀行負責人)主持人,各位先進大家好!這裡就本公司初淺的觀點跟各位做報告。我們104人力銀行一年能提供台灣就業市場約四十至四十五萬的就業機會,從工作機會的統計分析當中,以及求職者的供應面所具備的科系與專長來看,我們注意到幾個現象比較令人擔心的。 第一是供需失調的情形蠻嚴重的。舉個例子,目前我們104網站上面隨時都有七萬個工作機會,與四、五個月前的工作機會比較,已經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左右。若從百分之三十的工作機會數增加量來說,若能解讀與景氣相關連,可以說景氣是有在恢復。但即便是工作機會確實存在,可是目前的求職者數目約十五萬人,換句話講,在台灣工作與求職者的供倍數是不到0.5,也就是每一個上班族可以分配到的工作機會約0.4個左右,這部份通常指的是是白領階級上班族而已,不包括藍領階級上班族。所以,我們估計台灣求職者工作的供倍數大概是0.2到0.3。但是在工作遠低於求職者的情況下,若現在有一個畢業生本身是技術科系,他的供倍數而是1.2至2倍,也就是理工科系的畢業生基本上是有1.2至2個工作機會是可以篩選的;但如果若是非理工科系的文法商科的畢業生則求職的供倍數則上有0.2至0.3左右,這是供需失調的解釋。第二是台灣畢業生的品質有待提升,在剛剛所提到的七萬個工作機會中有百分之五十是與理工科系職務相關。按道理說,在台灣的畢業生中也有五成是理工科系,求職及求才的數量是對等的。但有很多工作機會是找不到好的求職者應徵。也就是說台灣畢業生的數量是足夠的,但從企業角度來看,求職者的質量是不足的。例如,我們幫聯電等指標性企業求才時,大概篩選了六千位的來應徵,當然工作機會中有九成五是理工科系的職務;而企業的需求大部份是台、成、清、交的畢業生,以及加上三至五個比較知名的大學畢業生,其餘學校畢業生就甚少機會。此現象顯示企業主對台灣目前學制的改變,有很多專科轉為技術學院,有很多技術學院轉為科技大學,其畢業生的素質,對企業主而言,心態上仍有所有保留。第三是,目前的供需失調與畢業生品質的現象在未來似乎沒有改善的跡象。因為產業是隨企業主的喜好而定。假設台灣企業發展方向仍集中在科技相關產業,而國內教育仍然維持現狀,則供需失調情形,或是質量失調情形,恐怕很難改變。剛剛王教授報告中,有提到國內服務產業的產值有愈來愈提高之趨勢,但是若從工作機會來看,服務產業所提供的工作機會可能都不到百分之十五。因此,我們擔心的是,雖然服務性產業產值一直在提高,而它所能釋放出來的工作機會是否就可以彌補製造業所減少的工作機會呢?以上是我個人的擔心的部份。因此,從以上三個角度來看,我們對台灣上班族的未來前途,持悲觀的看法。 吳忠吉(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我想看台灣產業未來的變動,應該從台灣國際經貿關係的定位開始。戰後亞太經濟有兩大貿易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國家在一九六○年代產生貿易摩擦,促使日幣升值,日幣升值的結果,造成日本往海外投資,海外投資結果,造就亞洲四小龍出口的擴張和貿易的發展。到了一九八○年代,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東南亞工業的興起,使得東亞和亞太地區成為新的經濟體,而形成三波式的發展階段。國際貿易講求的是相對利益和國際貿易分工,台灣和美國、日本貿易勞力相對利益不及大陸和東南亞,相對的,台灣和大陸、東南亞的貿易在科技相對利益上不及美國和日本。因此,台灣從一九八○年代起對外貿易開始衰退,使得企業逐步尋求海外投資商機。因此,勞力密集產業就朝向大陸和東南亞擴張;國際貿易和金融服務業就朝美國去投資。換句話說,從一九八八年以後,台灣在國際經貿方面開始以投資取代貿易,這就是挾殺理論的結果,轉而尋求另一個商機。觀察台灣的GNP和GDP,一九八八年以前是GDP高於GNP;一九八八以後年GNP高於GDP,這種現象與企業進行國際投資有密切的關聯。由於國民生產毛額的成長,遠高於國內生產毛額,表示很多的所得是從海外創造。然而為什麼到了一九九五年國內貿易又開始上升,就如王弓教授所言,國內民生工業、石化工業和機械製造業逐漸的萎縮,一九九五年以後,電子精密業一直成長,台灣產業結構才變得明朗,未來的工業就是要科技化,但這種產業的產品週期很短,企業經營的風險相對也會提高,所以台灣未來在國際貿易將面臨此類風險增加的挑性會戰。第二個問題就是服務業要設法國際化,換句話說,工業科技化和服務業的國際化,將是台灣未來經濟主要的走向。這個觀念很重要,不要把海外投資當作失血,應把它當做國內經濟力量的往外延伸。我們很清楚台灣成衣業是在國內衰退,但從全球來看,國際市場百分之六十的成衣業,是經由台商交易,從這地方可以看到,我們將以國際商務成為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可知日後科技人才以及台灣商務專業人才的培養,就變得很重要。一九八○年代以後,台灣服務業的發展與民間消費水準、民間所得有關,一九八○年代台灣勞工已擺脫貧窮境界,進入富裕的社會,投資理財風氣帶動金融和保險業的興起,同時也帶動工商服務業,休閒消費需求增加,促使國內民間消費型態開始轉變,從過去的安全便利轉而追求舒適,增加休閒時間,要求縮短工時,成為勞工的主要訴求。隨著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機會日漸均等,目前我們已可發現在高等教育中,女性的在學率已高於男性在學率,婦女進入職場,傳統家事市場開始轉變,朝著專業、分工的方向發展,以便利職業婦女經營家庭生活,因此服務業的結構變化不能再用批發零售來比較說明。台灣經濟的發展,未來將朝工商服務與金融服務業發展,更應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養。以歐洲為例,當其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失業率有升高的現象,這是一個國際趨勢,因此我們可以體會為什麼歐洲各國必須忍受長達十五年的高失業率,使其度過初級勞逐漸消化,朝高級勞力培養的陣痛期。因此,當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後,政府應朝向人力資源的運用和培養去規劃、努力,同時有忍受結構性失業率升高的準備。儘管國內產業高級勞力成長快速,但比重仍低,證明王教授所提的工業先進國家服務業人口比例已占百分之七、八十,而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口僅佔百分之五十四,但產值卻高達六十,這表示台灣才剛起步。個人預期台灣未來五年仍處於經濟低成長和高失業率的階段,因為初級勞力暫時無法消化,但人才培養卻要耗用很長的時間,因此台灣的經濟規劃應朝長期的方向努力,不應做短期的掙扎。另外,失業的社會福利補助也應伴隨著人才的培養同時進行,簡單來講,就是短期靠福利,長期靠教育。資料顯示一九九三年到二○○一年專業人才占就業人口比例是從五‧五五%成長到二○○一年六‧五五%,個別來看,科學研究人員所占的比例是從二○‧八三%成長到二十五‧三七%,平均年增率大概是五‧五%;醫學生物研究人才所占的比例,年增率大約是五‧五六%,但服務業發展所需之商務和管理人才所占的比例卻很低,占所有專業人才一‧二四,八年間僅成長到一‧三。可知我們在高科技人才的培養方面很努力,卻忽略了國際商務活動專業人才的培養,這是台灣經濟發展重要的缺失。台灣要有經濟發展戰略,在任何一個區域經濟裡頭,要成為一個核心國,而不被邊陲化,必需有三個條件,第一是國際市場的壟斷力;第二要有領先的高科技;第三要有海外投資的能力,來主導邊陲國的生產方向,未來應朝向這三個目標建立國家的經濟戰略,科技人才培養部分,由於內部人力供不應求。因此,如何藉由海外的華裔高科技人才,甚至是大陸的高科技人才來填補台灣短期的人力不足,為目前問題的解決之道。但是商務的人才,則必須要自己培養,而不能讓它操控在外商手上,因為我們必須建立自主的國際行銷能力,以掌控國際商機和經貿網路。所以,商務管理人才應該加強培養,管理學院應多努力。同時台灣的教育要徹底改變,不是多元化入學方式,而是教學內容有問題,我們是教學生如何應付考試,不是教學生如何去做事,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機構會考試的都坐在後面當主管,會做事不會考試的都在前線作戰,因此我覺得學校內部課程的改造與師生之間的互動非常重要。重點就是學用合一,一定要讓教育自由化,甚至容許學生休學工作去瞭解他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再申請復學,選讀有用的課程,這樣的教育改革,才能加速台灣人力結構的改造。唯有教育能夠迎合市場的人才需求,台灣的人力資源開發及運用才會進步。目前高級人才供不應求,但初級勞力已供過於求,是台灣人力結構和產業發展脫節的主要問題,由於國際競爭我們的產業結構調整速度較快,但初級勞力消化困難,高級勞力培養不足,台灣可能還要忍受十年的高失業率,未來應著重在具國際觀的行銷與金融人員的培養,唯有工業科技化、服務業國際化,台灣方能在十年後經濟再出發。以上是個人淺見,僅供諸位參考,謝謝! 張進福(暨南大學校長)謝謝主持人,每年這個時候都在辦大學博覽會,今天是三天活動的最後一天,各個學校都卯足全力在北、中、南擺一個攤位,吸引學生注意。學生對於學校的認知,事實上可從各學校網站得知,不過這三天各校是熱情演出,當然我也覺得大學招攬學生不應該耍噱頭,玩花俏,不過我們現在玩花俏變得非常重要,我有一點擔心。當然學生在選填志願時候,現在非常多元化,很多學生和家長都非常困惑。以我自己小時候和現在學生比較,我個人基本上覺得有相當大的差異,我們那時升學機會不多,基本上選填志願對就業機會是一個考量很主要的因素。當要選科系時,畢業以後,找工作是否比較安穩?當然我想大部份學生還是有這樣的概念,因為禮拜六我在攤位時,有親自向一位家長解說,他問電機系怎樣?我回答:電機系不用煩惱,畢業有工作。剛才也有人提過,基本上,以電機系來講,大部份的學生唸到研究所才有就業機會,我想大部份高科技廠商不太用大學部畢業生。我覺得基本上,目前的學生固然他們在選擇系所時,還是有相當程度的就業考慮,不過個人的興趣,恐怕有時候比較不像我們年輕的時候,擔心將來就業怎麼辦,現在蠻多學生家長有錢,允許他們在興趣的發揮,是我個人目前覺得的現象。第三點我要提的是,剛楊先生提到一個現象蠻值得我們憂心,剛才吳教授也呼籲長期要靠教育。可是我覺得現在要有學校唸書非常容易,但我們知不知道就業市場所需人力和素質,剛楊先生講的很重要,量顯然是可觀,但質不可觀。我們大部份學校都有電機系和資工系,這些進來是否都符合業界的需求,當然我們不是業界的人力速成班,畢業後,可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但我們是否真的培養產業界所需的人力,這是值得我們關心。我想我遇到都比較菁英,所以他們都有兩三個工作機會,我博士班的學生一下子找到工作,有些時候要根本不需要指導教授介紹工作,我個人覺得是不是因為我們教育機會如此普遍,我們學校所提供產品,恐怕有些值得我們注意,特別因為幾乎所有技術學院和專科都要改制成大學,大家都在培養大學生。我覺得我們現在的菁英教育,已從大學部移到研究所,所以很多人唸完研究所才就業。展望未來,我個人還是覺得,台灣基本上,像王教授報告裡幾個曲線圖,服務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當然為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培養人力的需要來源仍是努力的主流方向,特別是電子資訊。行政院今天在召開產業策略會議裡面有一個專案報告來看我們未來的生物技術,我們的生物技術都還在嬰兒期,全球生物技術都在發展當中,我們應如何抓住這個機會,在已落後情況,如何趕上。在服務業基本上,剛剛吳教授提到商務管理是很重要,現在每一個大學都有管理學院,是時髦,但如何辦出一個有品味的管理學院畢業的學生,我覺得是很重要。我要呼籲一下,辦學的困惑,老實講,國內產業需要那麼多高科技人才和高技術的人才,大學不管國立大學或是私立大學,都有那些科系,可是我們反而覺得我們提得總量不夠用。雖然素質不怎麼樣,但台灣好的學校素質還是不錯,我們兩年研究所教育提供給產業界相當高水準的人力,但常常覺得我們學校學制往往很僵硬,因為不能因應某個產業的需求而立即調整結構。另一方面,為了學校發展不能頭重腳輕,所以要培養一些就業市場不看好的人力,我當然呼籲這些人力,在他們就學過程當中學校應給他一個機會,將來在職場仍有相當的競爭優勢,我想這大概也談了很久不新鮮,基本上我蠻呼應吳教授所提未來台灣製造業一時之間恐怕是拿不掉,所以工業科技化,服務將來國際化真的是蠻重要。 臧聲遠(CAREER就業情報總編輯) 我先呼應一下,剛才談到教育的地方,今年年初曾走訪許多私立大學,很多私立學校在談他們的發展計劃,都準備成立生物科技的系所。我記得曾看過一個報導,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他最痛恨現在教育部長,因為教育部長盲目讓私立大學成立和就業不相關的系所,害他們失業非常嚴重。我發現台灣目前大學院校已高達一百五十所以上,所以搶學生的情況非常嚴重,為了招生的方便,目前什麼產業最熱門,就一窩蜂去設立這個科系。例如:七、八年前因為有線電視和報禁開放,當時傳播系是相當熱門,國內成立一大批相關系所;在三、四年前餐旅管理方面很熱門,南部就成立很多餐旅學校;最近則換成是生物科技,我比較納悶的是,生物科技本身許要很多設備,才能進行教學,很多私立學校的條件是無法支持,所以台灣教育體系成為台灣製造失業人口的機器,這是蠻令人憂心的現象。另外,在台灣目前就業市場供需情況方面,我也呼應剛才楊總經理所講,我對台灣今年下半年失業情況是有點悲觀,雖然主計處表示預計九月份失業率會下降,但台灣今年上半年旺季,其實是來的快去的也快,有如曇花一現,和美國景氣是一樣,美國這一波景氣的復甦,不是終端需求的復甦,只是存貨調整階段復甦,復甦力道非常的薄弱。台灣很多高科技廠商上半年在四月份和五月份時曾有一波搶人大戰,當時台積電徵三千個工程師,很多TFT-LCD廠也要徵五百到一千個工程師,搶的非常嚴重。到了五月份以後,突然很多高科技廠商徵才需才很短時間之內,就沈寂下來,他們認為美國景氣復甦,沒有想像中這麼強勁,很多高科技人力主管私底下跟我們講他們有點後悔當時徵才動作太急太快。最近美國IBM、INTEL已經開始進行另一波的裁員,台灣四月份和五月份好不容易高科技搶人大戰,使失業率下降到百分之五以下,現在高科技廠商開始踩剎車,失業率又開始衝到百分之五以上。很可惜的是,台灣服務業在未來很難扮演吸收台灣失業人口、創造機會的這種角色。台灣在過去十年有兩個產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一個是金融業,因為台灣金融解嚴,很多新銀行、票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相繼成立。但目前台灣金融業面臨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很多控股公司裁員都來不及,更談不到擴張人力。另外一個很大的需求是來自於傳播業,從報紙到有線電視都需要大量人力,但目前台灣傳播媒體也相當不景氣,所以台灣服務業不但沒有辦法成為台灣未來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甚至可能會成為台灣未來白領失業很重要的來源。依個人觀點來看,台灣其實最嚴重的失業問題在於,台灣目前就業市場比較幸運的是三十多歲的年齡層。另外二十多歲和四十歲以上的年齡層這兩端都是比較悲慘的人,比較年輕的不用講,但四十多歲以上,以目前整個就業市場來看,優退年齡不斷在下降,以前是五十五歲才優退,現在已降到四十五歲或四十二歲,就開始優退,造成職業生命不斷在縮短。另外一方面,台灣中年失業情況,也呈現性別上的區別,我們看到中年男性的失業率已到達百分之七以上,台灣失業率在百分之五點幾,中年男性已到百分之七點幾,中年女性卻不斷在下降,下降到百分三點幾。我想這是蠻有趣的現象,男性失業在家,中年女性反而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我想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台灣很多中年男性是藍領勞工,學歷低,加上現在是知識經濟,他們轉型非常不順利。但是很多中年婦女比較有彈性一點,做一些比較底層的服務業工作,包括清潔和看護,或者是客戶服務和電話行銷,吸引很多二度失業的婦女投入就業市場。另外一點,是台灣比較好有趣的現象,雖然就業市場工作不好找,但台灣高階人力,例如:獵人頭公司生意都做不完,很大原因是台灣高階人力流到大陸情況非常嚴重,變成高階工作縱使開出很高的薪水,台灣恐怕都找不到人,我想政府當局必須要重視這個問題,兩岸的人力競爭,造成台灣人力素質不斷在下降,因為很多有經驗的高階人力不斷往大陸外流,這是我一些觀察。 蕭峰雄(本會科技經濟組顧問)本題目非常好,失業的問題在未來五年、十年都會存在的課題,所以值得我們談下去。蠻贊同前面幾位專家所提的意見,未來我國失業率維持在5%以上是一種常態的現象。首先,從產業結構來看,有關為何會造成失業,除整個產業的結構改變之外,就是產業內部的技術或管理在改變,所以會造成短期內無法去適應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就加深了失業的情況,假如從過去發展來看,早期在五0年代、六0年代或七0年代失業率大概都不高於3%,甚至有時候才百分之一點幾。主要是因為是以國際市場為主的出口產業發展相當快,也就是勞力密集的產業發展相當快,所以國內的就業,就是以開拓國際市場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故失業率比較低。假如借用王作榮教授所講的,台灣就是一個「淺碟式經濟」,當成長快時,馬上就發現人力不足。如民國七0年代初期的發生基層勞力不夠,工資上漲,促使以出口為主的勞力密集企業外移,因此失業率急速上升。亦即失業情況變化會比其國家來的快速,未來會不會在五年、十年間達到像先進國家比較穩定的狀況,可能與未來國際市場發展有關係。當然產生當前失業現象,教育是很重要的關鍵,教育方面召集人很內行,我個人提不出什麼好辦法,而實際上,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要去改變實在很難。教學不能致用實在是個大問題,如學校的科系分的太細,也是問題,如何改進當然不是我們今天談的問題,但值得去探討。從就業方面來看,我們有幾個改變的方向:第一,高級人力需要成長很快,也需要很多,不管是資訊科技,甚至未來生物技術,需要的人力很多;另外,是粗重的基層人力,目前國內還是短缺的。但是工廠作業層級的勞力,因產業外移而失業,根本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可能成為長期的失業或半失業人口。第二個科技在發展的結果,未來對中級人力的需求會愈來愈少,如金融業,未來在高度資訊化後,銀行的櫃台人力很可能都不需要了;另一是會計業,因為透過資訊電腦來處理,未來會計人力需求會消失的很快;百貨服務業,未來購物會透過資訊電腦來處理,所以現在服務的這批人未來也會減少;教育服務業,未來如果遠距離教學推動比較進步或成功,則教授和老師需求會大量減少。所以未來初級人力、中間人力及高級人力的需求,會有很大的改變。初級人員部分需求會增加,除了笨重工作外,未來需要廣義的流通業,就是無法用機器或電腦自動化來服務的部分,如送貨等,仍需要較多的人力。另外,未來工業和服務業的界線就會愈來愈模糊了,因此談就業或失業問題,要從整個總體來看未來產業發展與其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就整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例如農業,過去將農業產銷都放在國內市場,但二岸加入WTO後,應該對大陸有蠻多發展的機會,如台灣有一些獨特性的水果、蔬菜,應該推銷到以大陸市場。服務業亦復如此,如休閒產業,不能只以提供國內的人休閒為主,以僅以國內人口為主,其市場太小。而需要以服務國際的客人為主,讓國外的旅客進來,像這種以國際市場為重點的策略,才能創造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否則假如只以單獨國內內需為主的市場,失業率未來恐怕比較不容易降下來。剛才吳老師談到國外失業率降下來,我以從媒體報導所得來的二個案例,補充說明:美國前陣子失業率下降很多,主要是冒出很多中小企業出來,第一個:二個夫婦去送花,或組一個小公司去送書,進而創造很多就業機會,未來買書不必去書店買,是透過網路訂購,送書就是一種服務。第二個:專業化,捧球隊原本每一球隊的投手、捕手、各壘手等都需要球隊教練教導,但美國就發展了一個專業化公司,也就是有的公司專門訓練投手、有的公司則是專門訓練捕手或各壘手等等,專業化的結果也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就業機會是由可以創造的,如果整個社會結構具有的彈性,整個人民對事情亦具備調適的能力,則未來政府能創造出一個大家能調適的環境,則就業機會總是存在的。 黃鎮台(本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其實蕭顧問所說的等於是呼應吳教授所談的服務業應該國際化,相關的產業應該與國際市場掛勾,而不僅僅只以從國內市場需求您剛剛也談到一個很有趣的課題,就是以後工業與服務業可能界線不是很清楚,因此所謂三級產業可能要需要重新思考。您也提到雖然吳教授估算,從目前服務業剛剛起步的狀況來看,可能未來還有約5年的時間我們的失業率會持續攀升,因為基層的勞力還不容易馬上消化掉,不過我們是淺碟式經濟,所以也許變化會比較快。 林祖嘉(本會科技經濟組政策委員) 我從二個部分來看,一個是產業,另一個是教育的問題。在產業部分,剛才其實王弓教授一開始就談到現在服務業成展非常快速,製造業萎縮,當然在製造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技術服務跑到服務業,所以服務業的產值增加。產業現在剩下來的,製造業中就是科技產業,所以未來要強調R&D,或許甚至是設計的部分。但這部分究竟是算產業還是服務業當然有一些問題,所以又回到剛才蕭顧問講的可能到底要怎麼分要弄清楚一點,不過我覺得R&D和設計當然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再回來看服務業,台灣服務業目前占65%,但若看美國的話約有73%到74%,而日本大概也有72%,換句話說其實台灣服務業的成長腳步在短期內是不會停下來,還會繼續走下去。服務業裏頭分成幾個運輸服務、金融服務、工商服務、社會服務、及公共部門等等。其實金融業的部分,在過去幾年金融業的成長增加了許多就業機會,但未來金融業成立控股公司後,金融業以後就業人數就會減少。其實事實上的確是這樣子,在e化過程中,很多商品要透過網路等等,但唯一能夠在e化情況下被網路完完全全吸收的產品就是貨幣,所以所有與貨幣相關的產業,未來其就業的人數會很顯著的下降。銀行是其中之一,金融控股以後規模經濟會很容易出現,剛才蕭顧問講的金融會計等業,未來都應該會蠻慘的。未但是我們也知道,台灣現在服務業,剛才引言人也講,佔65%GDP的產值,但是就業人數只佔50%,事實上是不夠的。如果以美國為例,服務業中有幾項是非常需要勞動的,但台灣做的比較差的,其中最重要一個就是醫療產業。台灣現在醫療產業占整個GNP只有8%到9%,美國占到20%,醫療產業中其實人力耗用非常多的。當然它也分二個部分,如果是醫生這部分,它是屬於科技層次比較高,但事實上還有蠻多像老人護理這部分,這些其實是非常需要比較低層次工人。其實這部分我個人覺得在馬上看得到的未來,應該會有很大一部分的成長,因為我們人口老化的速度很快,這部分其實應該是我們可以強調的部分,這是一方面因應我們服務業的成長,一方面來增加我們就業機會,所以這部分應該是可以加強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旅遊的部分,旅遊其實我們政府也想到未來旅遊要大國化,當然這有點困難。不過其實旅遊業中的人力需求量是很大的,雖然是比較低層次人力,但它需要的人力比例是很大的,目前我們看起來我們旅遊發展的速度也是比相當慢的。因此就我們的產業來看,未來服務業中,醫療和旅遊這二個部分其實應該加強,就提供就業來講應該是蠻有機會的。 在教育部分,剛才大家也談很多台灣教育裏面學用配合度有點問題,其實我過去幾年幫青輔會做了一些大專畢業生學用調查狀況,其中我們發現學用配合度非常的差。其實學生本身也不乎,他們在找工作時,學用配合根本就不是他們很在乎的事情。但是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果工作真的與他所學的配合的很好的話,那他的薪資是不錯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是會計系畢業而人家的確用你當會計的話,薪資還不錯。但是會計系畢業的學生,他不一定會去找會計的工作,這其中就牽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大學制度是分發,一填填了80或100個志願,結果分發出去以後不一定是他喜歡的,所以其實學校在選填時興趣可能還是蠻重要的,當然未來的工作也是有點關係的,但學用不配合很重要原因是他一開始之後念的就不是他興趣所在。另一個就是剛才吳教授所談到的就是上課內容的問題,其實我覺得的確是這樣的,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學都是一樣的,老師上課好像與就業之間沒有太多的關係,再加上學生上課的興趣不在那地方,所以這個問題蠻多的。我覺得短期內一個比較可以做的方法,就大學來說,在一、二年級不分科系,其實是一個可以比較有彈性的作法,因為高中生進到大學,他其實對大學的狀況不太了解的,如土木系和建築系怎麼分,很多人都很難分,經濟系和國貿系。怎麼分,他們大概也搞不清楚。我們可以讓學生到了大學一年、二年之後再選系所,他們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在哪裏,以後在就業時可能幫助會比較大,我想這是一個短期內可以做的。另外長期下來的教育的方式我覺得也有問題,比方最近在吵,作文不要考了,我覺得這是很其怪的一件做法。因為我們說在知識經濟時代下要有創作力、想像力及組織力,這種其實作文是最好的訓練方式,但是我們現在不是這個樣子。其實我們的教學方式整個是有點問題的,我一直覺得大學應該是訓練一個培養學習能力的地方,學習能力培養的很好,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很快的keep up那些東西。但現在似乎不是這個樣子,好像是目前什麼科系比較熱門就趕快成立一些,其實老實講,在大學裏面念到的和到外面未來能夠用的,那個比例是低很多的,所以大學教育的整個改正方向是需要考慮一些的。 陳友武(本會科技經濟組顧問) 就業市場在進行各種統計分析時,另一個要思考可能因素的是,現在國內有不少高科技人才想法到海外去就業,到底海外就業有多大的吸引力,使我們高階段人力往海外流,而回流的很少,甚至於到大陸去了,這方面應該做一個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傾向。第二個可能要思考的因素是,我們都在檢討學校的教育機制,可是整個社會的「教育」機制又是如何?產業本身在接收到從學校培育出來的高階段的科技人才時,產業又給他承諾了什麼?你給他的on job training是如何做好的安排?他是一個資源進入你領域之中,你對這個資源的珍惜度如何?對資源的規劃如何?對資源的後續培養又如何?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產業可能有些結構不是很完善,讓這些高科技人才進入產業以後,不久卻從這個產業流失,是這個產業讓他流失,倒並不是學校教育出來的人力資源完全都不符產業的要求,所以這可能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角度。我們可能還得深入看看我們產業求才作為,就剛才幾位專家的分析,剛開始一窩峰的要求三千個、二千個,過不了幾年無聲無息的又開始收手,開始layoff,把一些中階的人才,一些很有經驗的人才給丟掉了。第三個思考的方向是,我們這個社會整體的架構,對促進整體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知識累積」的infrastructure是不是結構的很好,往往很多的人想要獲得一些經驗,有些不是光憑學理就可以工作了,而是需要一些經驗的傳承,還有一些lessons learned,我們從哪裏去獲得?這些剛出道的就業人力需要一些lessons,這些lessons在哪裏?從哪裏可以找得到,目前仍可能相當封閉,讓他們不容易拿到這些東西。這些是我剛才聆聽各位專家學者在分析時,個人的幾點想法,不知這樣的想法是不是能夠促使這些人力在進入市場後,能夠更有效的將工作潛能發揮出來。培育是一回事,而讓他的potential激發出來,則是更重要的思考方向。所以是不是產業的政策,產業的整體作為都要有全盤的思考,讓這些高階人力,甚至初級人力都能夠有效發揮他的potential,然後在他職業生涯中的每個位置都卡的很好,整個產業的推動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高科技也可以向服務業甚至於向其他產業面做擴散,我記得朱教授發表過一篇“如何讓高科技向傳統產業去擴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我們現在有的這種擴散機制是不是很完善,是否仍有很多障礙,這些障礙在哪裏,如何把它identify出來?如何把它消除?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思考方向。以上個人一些淺見,提出來求教於各位先進。附錄.「未來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王 弓 產業應變方式》培訓科技人才 五年砸5.5億2004/09/07 記者黃玉珍/台北報導 經濟部工業局預計未來五年投入5.55億元,和產、學界合作,開辦理工科「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培訓5,000位高科技產業研發人才,為產業界所用,並引導產業界新增研發支出近700億元。 高科技產業抱怨研發人才嚴重不足,工業局調查,未來三年內,半導體、光電、通訊、數位內容等產業界對博碩士人才的需求高達3萬人,扣除現行教育體制培養的人才,博碩士人才缺口仍高達5,000人左右。 這項方案,由產業界提出人才培訓需求,並和學校合作開辦專屬碩士專班,由政府和產業界共同籌措教育經費,提出需求的企業要保證晉用七成以上的碩士專班畢業生。 但企業有權依自己的需求,設定學習課程,挑選師資,甚至由企業的研發主管親自授課。錄取專班的學生可以參與企業內研發的技術報告,取代畢業論文。修業期限也縮短至一至一年半,並請國防部解決兵役問題,讓專班學生可以儘早進入產業界服務。 工業局預計,今年先招收200名專班學生,明年以後每年擴大招收1,600名學生,合計未來五年要招收5,000學生。 工業局指出,這項人才培育方案的目的在有效支援國內科技產業投入創新研發,能於短期間協助廠商獲得所需碩士以上研發人才,順利使我國研究發展經費由目前占GDP2.16%,提升至3%,和歐美等先進國家同一水準。 【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經濟部規劃推動中「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今年試辦增加國立大學200位員額的招生能量,並規劃明年起至97年底,每年加收1,600位學生,三年總計增加5,000碩士級高學歷人才的進度,紓解高科技人力荒。 高科技產業求才若渴,擔任行政院人才會報召集人的經建會主委胡勝正,預定本月向行政院長游錫堃報告?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內?B>??力供需狀況以及相關配套措施,經建會並將建立次長級的人才供需對話機制,定期與高科技產業對話,了解業界的需求。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連日來不斷公開呼籲台大、清大、交大、成大等研究型大學增加招生人數,紓解高科技人力荒的問題,政府內部高度重視人力短缺問題,由教育部、國科會、外交部、經濟部、金管會等相關單位共同推動的「因應產業發展短中長期人才培育方案」,決定三年後將達到每年培訓1,050人的目標。 「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方案」,將於93年度試辦額外增加國立大學招生能量200位員額,並於94年至97年未來三年,每年再增加招生1,600位,總計增加5,000位員額。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對兩兆雙星產業人才的調查指出,今半導體、影像顯示、通訊以及數位內容等四項產業的人才缺口總數為6,170人,行政院決定由經濟部以及勞委會分別培訓4,392人與1,125人;經濟部與國科會則分別延攬475人與178人,藉此彌補人才缺口。 【2004-09-04/經濟日報/A7版/綜合新聞】 參考資料 http://66.102.7.104/search?q=cache:PduslLcqn84J:www.npf.org.tw/Symposium/s91/910722-TE.htm+%E9%AB%98%E7%A7%91%E6%8A%80%E4%BA%BA%E5%8A%9B%E4%B8%8D%E8%B6%B3&hl=zh-TW
請問趴了那麼多~ 你自己有看完嗎~?? 簡直是強迫污染大家的眼睛
來我網站看看ㄅhttp://*****我網站有主題關聯式行銷相關說明
其實通篇看完對自己還蠻有用的--深刻體認我也不過是就業市場裡的一個低層勞力哀心驚了一大廈--別說賣鹹酥機/冷飲的多容易做阿
您好,誠心建議您唸國立的將來才會有保障我是私立大學的學生台灣目前的大學僅不到10%是國立的其餘的皆是私立大學此外,近幾年又因少子化的影響私立大學招收學生更為困難必須使用各種手段騙考生(網路上提高假排名 捏造提高私立大學的分數等)往後幾年私立大學會有一半以上從台灣消失假使唸私立的就必須負擔將來大學有可能會消失的風險文憑變廢紙一張再者,目前大多數企業徵才分為二分法 分成"國立"與"私立"國立的優先入取,私立的絕大部份老闆連看都不看直接淘汰
很抱歉A! 大大 您必須做好平衡的建議 (我不是在筆戰)您並無點出私校的優勢0.0現今有些私校會顧請業界老師目的在於提供實務經驗 及建立人脈 想想見面三分情如果老師對學生很熟析那學生畢業後 您想它會優先錄取誰?大大您說您是私校的學生 那您有根發問者您的想法或是計劃嗎?這樣可是會讓發問者 無從選擇呢 ^^"國立有國立的優勢 私立也有私立的優勢 不妨這樣看囉 ^^
布袋戲|退休|觀光|結婚|坦克車|軍購|養老|侵權|小說|兵變|農民曆|看日子|單親|代溝|解籤|網路小說|翻譯|單車|諺語|盜用|政治|當兵|離婚|夜市|漫畫|俗語|拜拜|求姻緣|懷孕|勞工|
看護 論文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1603835
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